大眾網記者 孫貴坤 喬思亞 彭靜 聊城報道 聊城市高新區(qū)顧官屯鎮(zhèn)興隆村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美麗工坊”的故事也為人津津樂道。蒸花饃、毛線編制的向日葵、小掛件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體驗。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讓人愛不釋手的文創(chuàng)產品竟全部出自殘疾人之手。 4月16日上午,大眾網記者走進興隆村美麗工坊,蒸籠的熱氣與歡笑聲交織,兩位殘疾女工正在編織文創(chuàng)產品,一針一線間,一件精美的“柿柿如意”掛件呼之欲出。在展廳內,各式各樣的文創(chuàng)產品栩栩如生,很多都是網紅產品,線下線上銷售火爆。 美麗工坊負責人許婷有一對先天性智障雙胞胎兒子,因為有著同樣的經歷,所以她特別能理解殘疾人和家屬的不容易。2012年,許婷回到聊城創(chuàng)辦了聊城市首家無陪護機構——小海鷗兒童特教康復中心。2018年,機構改名為小海鷗殘疾人服務中心,開始專心為孩子們的就業(yè)做準備。這些孩子大都是殘疾孩子,他們不僅能通過手工,制作出精美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今,許婷在小海鷗殘疾人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又拓展了美麗工坊、洗車行等多元業(yè)態(tài),不僅讓殘疾孩子實現就業(yè),也讓家屬能夠通過勞動獲得一份報酬。目前美麗工坊日均接待游客60余人,帶動100余殘疾人及家屬實現就業(yè),月均增收3000多元。 王娟(化名)是美麗工坊的成員之一,她的大兒子先天殘疾,去年1月份,王娟因工傷失去右臂。突來的變故讓她幾乎失去生活的希望。“后來許經理到我家去了好幾趟,讓我去她那里上班。你看現在,一個月也得三千多塊,咱也能為家里出份力了!”王娟說到激動處,把她包的水餃和花饃向大眾網記者展示,“這些都是我一只手包出來的,感覺現在工作特別有成就感,活著有尊嚴。” 無獨有偶,在興隆村,除了美麗工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田鋼申的葫蘆工坊也帶動了7位殘疾人掌握技藝,輔助就業(yè)。 在聊城高新區(qū),助殘的暖心案例不止這些——華康盲人保健按摩店、“同心向陽”殘疾人非遺文創(chuàng)基地等助殘項目都在以不同形式關愛殘疾人群體。高新區(qū)社會事業(yè)部副部長張明美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說,高新區(qū)探索‘非遺+農旅’助殘等模式,以黨建為引領,成立聯(lián)合黨支部聯(lián)動多方,實現279個殘疾人家庭家門口就業(yè),串聯(lián)農旅路線開發(fā)崗位,引入企業(yè)結對、志愿幫扶及數字賦能拓寬市場。實現殘疾人就業(yè)率提升20%、收入增30%,從受助變參與。 |
從抗戰(zhàn)木刻的歷史印痕到中軸線篆刻的當代演繹,從傳統(tǒng)水墨
“我是銀川人,這次來成都旅游,朋友強烈推薦我一定要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