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渾厚,悠遠綿長。1月3日,當晨報融媒記者踏入呼和浩特市非遺年貨節(jié)會場的時候,就聽到了潮爾琴的演奏,在這里記者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潮爾琴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石曉濤。
潮爾琴和馬頭琴這兩種樂器是同源分流、同類有別,從音色上,潮爾琴音色渾厚而柔和又略帶低沉,馬頭琴則略顯輕快高亢,從結(jié)構(gòu)上,潮爾琴的琴身呈梯形,共鳴箱位于琴身的左側(cè),而馬頭琴的琴身則是扁梯形,共鳴箱位于琴身的右側(cè),除此之外,在演奏技法上也略有區(qū)別。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元代時期,蒙古胡爾琴、潮爾琴便流傳于世,并成為早期宮廷音樂的主要樂器之一。
“我們是復原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潮爾琴蒙皮特別重要,因為一旦蒙不好,潮爾琴本身的那種音色就出不來。”石曉濤介紹,“沒有錄像,沒有視頻,只能去想象去還原它當時的制作方法”在潮爾琴制作初期,潮爾琴制作技藝傳承人們只能通過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摸索,一遍又一遍去聽,找到記憶中最符合潮爾琴的蒙皮材料和蒙皮手法。
“最難忘的就是跟著師傅學習的那段時間,那時候自己家庭條件很差,設(shè)備條件也很差,這些方面都挺困難的。”在大學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石曉濤接觸到了潮爾琴制作,并拜潮爾琴制作技藝傳承人包雪峰為師。據(jù)石曉濤描述,當時沒有先進的機械,加工只能靠純手工,靠聽覺和想象,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一代代潮爾琴制作技藝傳承人不懈奮斗著,在2016年9月26日19時30分,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第六屆音樂節(jié)上,時任通遼市博爾金蒙古民族樂器研究所所長的包雪峰老師,攜帶著18件失傳已久的蒙古族樂器登上舞臺,其中就有潮爾琴,為蒙古族英雄史詩重新配上低沉渾厚的潮爾琴伴奏。
“我現(xiàn)在是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民族樂器制作專業(yè)的指導導師,去給孩子們教一些民族樂器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讓他們也知道這個樂器是怎么去制作的,讓他們對這項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更深一些。”現(xiàn)如今,曾經(jīng)的學徒也成為了第五代潮爾琴制作技藝傳承人,為了讓這項技藝發(fā)揚光大,石曉濤組織培訓潮爾琴學習班,在培訓和教授中,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這種古老的音樂,讓這項民族音樂和制作技藝傳承下去。
石曉濤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校園與非遺傳承課堂之間,他用耐心與執(zhí)著,為年輕一代開啟通往傳統(tǒng)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的大門。潮爾琴的樂聲更將縈繞在新一代傳承者的心間。
那曾經(jīng)于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潮爾琴,在像石曉濤這樣的守護者手中,跨越時空,再度奏響時代新曲,向著未來,綿延不絕地傳遞著蒙古族古老文化的深沉魅力,讓這珍貴的技藝與音樂,永不停息地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內(nèi)蒙古晨報晨網(wǎng)·速聞新聞記者 王子豪 【來源:內(nèi)蒙古晨報】 |
近日,河北省第十一屆惠民閱讀周暨2025惠民書市啟幕,新匯
南都記者從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了解到,“五一”假期,該館
手機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