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的幫助下,經過SMG等上海援疆力量的幫扶籌建,喀什人民廣播電臺11月18日正式開播,從籌建到試播,歷時一年多。喀什地區(qū)曾是全國最后一個沒有廣播電臺的地級城市,如今終于摘掉了這個“最后”的帽子。 上海援疆,破除最后一個廣播“盲區(qū)” 喀什,地處祖國西部邊陲,人口近450萬,是全國最后一個沒有廣播電臺的地級市。2020年6月,喀什地區(qū)正式啟動廣播電臺建設項目。廣播電臺的籌建和開播是及時傳遞黨和政府聲音的有效渠道,是人民群眾發(fā)出“民聲”的重要平臺,意義深遠而重大。 2021年是上海對口支援喀什地區(qū)第十個年頭,又恰逢建黨百年重要歷史時期。在這個重要時間結點上,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將建立喀什人民廣播電臺納入2021年援疆重點工作之一。 SMG專家組討論喀什地區(qū)廣播電臺施工圖紙 項目啟動后,上海對口援疆前方指揮部投入援疆資金360萬元,并多次與上海市委宣傳部溝通協調,根據電臺籌建需要,組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傳媒集團(SMG)專家團隊、制定籌建計劃,幫助喀什廣播電臺建成了2個視頻直播間、3個錄播間,購置四臺廣播電臺調頻發(fā)射機、一套共用天饋線,為電臺籌建的硬件設備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滬媒援手,為喀什組成專業(yè)廣播業(yè)務團隊 為了解決喀什廣播電臺從主播到技術人員的緊缺問題,喀什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援疆干部羅震光多次往返喀什和上海之間,與上海文化廣播影視傳媒集團(SMG)聯系溝通,召開多次專題協調會,根據電臺籌建需要組建專家團隊、制定籌建計劃。截至目前,上海SMG先后選派5批14人次的內容和技術專家來到喀什,幫助組建和培訓電臺人才工作。 召開內容、制作、安播等工作會 在上海專家的帶領和指導下,組成的管理團隊從頻率管理、制度建設、頻率人員定崗定責定人、各種工作流程的制定及遵守、到內容設置、應急突發(fā)應對、設備運行等進行了精細化要求和培訓;同時從播出版面、頻率和節(jié)目定位、節(jié)目內容、節(jié)目流程、節(jié)目包裝、設備操作、安全播出等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培訓和指導。 技術聯調聯試 SMG專家進行設備講解,規(guī)范音量的使用 作為上海資深廣播人,丁芳曾在2020年底作為專家組成員前往喀什進行專業(yè)指導。今年4月7日,她再次從上海出發(fā),肩負起喀什地區(qū)廣播電臺執(zhí)行臺長的重任。 與晚高峰“95后”節(jié)目組商量內容設置 用丁芳的話來說,“來到喀什地區(qū)才知道,這里還真是一個廣播的‘盲區(qū)’”。廣播節(jié)目從業(yè)經歷的專業(yè)人員、廣播技術保障人員、廣播設備、廣播直播間,幾乎 是“零基礎”。 在這樣的基礎上,開疆拓土,絕非易事兒,但大家干勁十足。為了確保電臺開播,喀什廣播電視臺抽調6名電視臺新聞、專題欄目播音員和主持人,還招錄了8名以播音主持專業(yè)為主的年輕人,組成專業(yè)廣播業(yè)務團隊。 喀什地區(qū)廣播電視臺領導與廣播一線員工溝通了解試播存在的具體問題 電臺的籌建中,廣播安播保障、技術保障是底線保障。在此之前,喀什臺沒有一個廣播技術人員,為此,SMG又在最近這半年多的時間里,先后四次派出技術專家團隊,前往喀什進行安播和技術的培訓、指導、演練,讓所有采編播人員掌握安播和技術技能,培養(yǎng)、帶教了技術團隊。 技術與內容的應急模擬演練 SMG廣技部專家檢查安播情況 文化潤疆,講好喀什故事 從籌建到試播,喀什人民廣播電臺在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歷經一年多的時間,終于摘掉全國最后一個沒有廣播電臺的地級市帽子。 目前,喀什人民廣播電臺結合地域特點、以及百姓收聽習慣和喜好,精心設計了節(jié)目版面,每天播出時長17小時,直播節(jié)目時長6小時,并且已經分別入駐喜馬拉雅和阿基米德等新媒體平臺。 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總指揮侯繼軍在接受采訪時說:“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深入貫徹‘文化潤疆’工程,在受援地喀什搭建廣播平臺,既是‘潤’的過程,也是‘潤’的結果。我們將通過電臺廣播,引入上海最優(yōu)秀的音樂、戲曲、圖書、展覽等文化內容,進一步增進文化認同,講好喀什故事。只有這樣,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緊,就能凝心聚力,進而激發(fā)出更深沉而持久的愛國愛疆之情,共創(chuàng)繁榮而燦爛的中華文化。” 在一個“零基礎”的地區(qū),一個充滿積極向上、蓬勃昂揚的聲音,正開始響徹在邊陲重鎮(zhèn)的上空。 SMG廣播專家組與喀什地區(qū)廣播電臺籌建員工合影 來源:上海人民廣播電臺 編審:鐘啟華 王天祥 陳剛 張楠 |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熱艷古麗·玉蘇普 趙倩 當傳統(tǒng)邂逅潮
近日,外高橋全球匯奏響“絲路交響曲”——烏茲別克斯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