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完尾款五分鐘,包裹就在樓下等候,今年“雙十一”,快遞企業(yè)對于大促的統(tǒng)籌應對,也愈發(fā)純熟老到。 晚8點后加“夜派”應對單量暴增 下午2點半,順豐快遞國貿營業(yè)部,27歲的徐士釗才剛剛坐下,吃上一口熱飯。還沒吃完,運送快遞的車輛來了,徐士釗和同事抹了一把嘴就朝樓下走去。車廂門打開,大伙兒立馬迎上,開始熟練卸車。大大小小的包裹被一一分區(qū)碼放整理,而后拉入營業(yè)點現場分揀。 “最近都是這樣,每天早上5點多出門來營業(yè)部,一直要到晚上9點以后才能回去。”徐士釗已經連續(xù)跑過五年“雙十一”,對這樣的節(jié)奏,他早就已經習慣。 國貿營業(yè)部的配送范圍,主要是周邊三公里內大小寫字樓和居民小區(qū)。往常,快遞小哥每人每天會配送100多件包裹,最近則暴增至230件左右。往營業(yè)部派送的車輛班次增加到了每天6趟,徐士釗和同事們每天也需要跑至少6趟。“平時我們每天跑5趟就可以,上午兩趟,下午兩趟,晚上一趟。11月以來快遞太多了,晚上8點還有車輛往營業(yè)部送件,這段時間我們就特別增加了一趟夜派。晚上8點半到9點,會繼續(xù)給客戶送件。” 回顧過去幾年的“雙十一”,徐士釗感嘆電商購物越來越便利,單量也在逐年攀升。以他經常送貨的光華里小區(qū)為例,2018年左右,兩個小哥每人每天送200件就可以應對。今年,為光華里小區(qū)送件的小哥足足增加到5人,但每人每天仍需要承擔超過200的送件量。“一對比,你看網購的單量增加了多少!” 3天來1000個前置件提升效率 “雙十一”前后,快遞行業(yè)不僅單量增多,也有“前置件”流行和戰(zhàn)線拉長的競爭演變。 “剛付了尾款,快遞員就來敲門了。”“猝不及防,太快了!”與以往消費者默認大促期間物流堵塞,需要耐心等待不同,近年來,“雙十一”的包裹配送越來越快,甚至稱得上“閃電”速度,這要歸功于“前置件”流程的引入。 徐士釗解釋,所謂“前置件”,是一些電商購物平臺在消費者繳納定金后,就開始發(fā)貨到營業(yè)點的包裹。與一般快遞包裹不同,前置件往往用藍色面簽呈現。一旦消費者在活動開始后支付了尾款,營業(yè)點的分揀掃碼就會顯示包裹“放行”。于是,就有了第二天甚至當天收貨的“超快”體驗。前置件是商家和快遞物流行業(yè)為縮短配送時效、提升用戶體驗的一種方式,也是經過成本核算做出的理性行為。 11月2日一早,徐士釗就掃描配送了幾個前置件包裹。“很多消費者感嘆送貨真快,但這些包裹可能10月30日就已經放在我們營業(yè)點了。”他介紹,從11月1日到11月3日,三天時間內,國貿營業(yè)部共收了約1000件前置件。 “其實這個數字,相比往年略有下降。”徐士釗說,其背后正顯示了“雙十一”變化的脈絡。幾年前,前置件作為新鮮事物面世時,通過順豐發(fā)出的前置件占不小的部分。隨著商家和電商平臺逐漸流行前置件,分流了一部分前置件。另外,這些年“雙十一”戰(zhàn)線越拉越長,現在幾乎是從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戰(zhàn)線拉長,讓前置件在每天的分布更均勻,避免了短時間內貨物積壓的出現。” 跑過五年“雙十一”,雖然每年這段時間都很累,但收入多出幾千塊錢,讓徐士釗覺得很開心也很值得。他總結出一套自己的送貨方式,“一定要提前跟客戶溝通時間,打電話也好、發(fā)短信發(fā)微信也罷,把用心溝通放在前面,避免白送白跑,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松林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馬曉雙 |
5月8日,總投資1.5億歐元、位于無錫空港經開區(qū)的德國威伊
日前,西咸新區(qū)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出爐,地區(qū)生產總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