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率百分之百,‘窯變’的上品不少,你們供電服務有功!”9月15日,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一號電窯開窯,該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龍少榮對前來保供電的南方電網欽州供電局城區(qū)分局作業(yè)師招宇婷致以謝意。隨后,廣西唯一的國家級陶藝大師李人帡捧起一件余溫微微的陶器摩挲著,輕輕一敲,金石之音縈繞,仿佛訴說著千百年來泥與火藝術的傳奇故事。
雕刻老師傅在給陶坯雕。羅倩 攝 悠悠欽江,穿城而過,孕育了坭興陶。欽江東西兩岸分別出產白膏泥和紫紅陶土,“白泥軟為肉,紅泥硬為骨”,“骨肉相融”就成了制陶的獨特材料。坭興陶之美還在于“窯變”,在高溫煅燒過程中自然產生出獨具韻味的色彩和圖形。傳承了1300多年的燒制坭興陶,成功躋身中國四大名陶。 讓更多的年輕人接過“接力棒”,將這一門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羅倩 攝 “這是我們的使命,愿堅守一生,將這一門技藝傳承下去。”李人帡飽含深情地娓娓道來。上世紀80年代,李人帡所在的國營陶藝廠倒閉,產業(yè)陷入低谷,坭興陶芳蹤難覓。不能讓老祖宗傳下來的“瑰寶”失傳!2000年李人帡牽頭創(chuàng)建了新的陶藝廠,重啟坭興陶燒制。 “傳承與變革是坭興陶復興的關鍵。”龍少榮介紹說,最重要的技改是使用電窯。用柴火燒制,殘次品高達七成。學物理出身的龍少榮多次摸索,研制出了第一臺坭興陶電窯,使用計算機精準控制溫度,成品率提高到90%以上,燒制時間從7天縮短到36小時,低碳環(huán)保,最可貴的是讓“窯變”率由0.5%提升到80%。 供電局工作人員在窯房檢查用電設備,確保用電無優(yōu)。羅倩 攝 “‘窯變’只有在1160℃左右才發(fā)生,充足穩(wěn)定的供電最為關鍵。”龍少榮為南方電網欽州供電局的“暖心”服務點贊,2016年為制陶廠安裝了新的變臺,黨員服務隊開展“一對一”貼心供電服務。 “‘坭飯碗’變成‘金飯碗’!”電窯等技術革新讓古老的文化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坭興陶先后獲得國家級以上大獎500多項,2018年再次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生產企業(yè)和工作室近500家,吸納就業(yè)人員約1.1萬人,年產值達15億元。 供電局工作人員在廠房內檢查用電設備及用電開關。羅倩 攝 “窯變”之美,電力護航。南方電網欽州供電局濱海分局黨支部書記卜子釗表示,“電力服務將繼續(xù)為包括坭興陶產業(yè)在內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提供堅強保障。”“中國坭興陶之都”欽州市借助東博會將坭興陶銷往東南亞,依托陸海陸海新通道建設,未來坭興陶文化必將進一步叫響世界。
「本文來源:廣西日報」 |
5月8日上午,羅氏制藥中國全新生物制藥生產基地投資項目啟
在黔北大地的層巒疊嶂間,一片曾經“地無三尺平”的荒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