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大年初一,北京各大廟會火熱開幕,位于朝陽區(qū)的東岳廟廟會和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北頂娘娘廟廟會可謂“廟會圈兒”的“一老”和“一新”。 其中,東岳廟廟會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廟會之一,北京的順口溜“機靈鬼兒、透亮碑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正是與東岳廟相關。北頂娘娘廟則是“五頂八廟”之一,同樣有著悠遠的歷史。新京報記者采訪北京民俗博物館藏品研究科館員何揚,了解東岳廟廟會和北頂娘娘廟廟會背后的文化故事。 1月29日,東岳廟廟會開幕,不少市民正在觀看表演。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東岳廟:順口溜里的古建瑰寶 走進朝外大街,紅紅火火的燈籠、漂亮的春節(jié)景觀小品吸引市民拍照留影。東岳廟就位于朝外大街,與其一路之隔的是充滿現代都市氣息的THEBOX朝外年輕力中心。 東岳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古建300余間,集中體現了元、明、清三代建筑風格,堪稱古建瑰寶。何揚介紹,東岳廟在創(chuàng)建之初就游人如織,繁榮興盛,“700余年以來,齊化門也就是如今的朝陽門與東岳廟形成的朝外大街,成為凝聚老北京社會生活的重要場所,更是北京商業(yè)貿易與文化交流的見證者。” 北京東岳廟廟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廟會之一。“東岳廟廟會自元代延續(xù)至民國時期,之后逐漸衰敗。”何揚說,經過半個世紀的沉寂,北京民俗博物館成立后,東岳廟廟會于1999年恢復舉辦,并以一年一屆民俗文化節(jié)的形式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舉辦盛大的文化活動。 東岳廟門前有著北京現存最早也是唯一的過街牌樓——三間四柱七樓黃綠彩琉璃牌樓,它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五年。今年廟會活動中的舞獅表演就是在琉璃牌樓前的東岳文化廣場進行。同時,在今年的廟會上,游客們還可以在始建于元代的中路后罩樓和東西跨院區(qū)域體驗非遺文化,領略潮玩魅力。此外,在清代形成的西路院還有博物館展覽和舞獅文化的景觀攤位,同樣值得打卡。 北京東岳廟還擁有眾多碑刻,最早碑刻為趙孟頫書丹、篆額的一級文物——元代天歷二年《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碑》,最晚碑刻為民國三十一年《魯班會碑》,前后差距約613年。 此外,北京人的一段順口溜里還“藏”著東岳廟碑石的文化。何揚說:“順口溜‘機靈鬼兒、透亮碑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指的即是東岳廟的四塊碑石。其中‘機靈鬼兒’是清代順治《重建東岳金燈碑》;‘透亮碑兒’為清代順治七年《白紙圣會碑》;‘小金豆子’指岱岳殿西側臺明西側的青白條石,條石中含有天然銅;‘不吃虧兒’指碑座刻像,現已無存。” 北頂娘娘廟:見證北京城市發(fā)展和民俗事象變遷 北頂娘娘廟地處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是古代北京“五頂八廟”之一,也是舊時北京民間信俗“泰山娘娘”信仰聚集地。何揚介紹,五頂是碧霞元君的五座廟,分列東西南北中,即“東頂”行宮廟、“西頂”廣仁宮、“南頂”南頂娘娘廟、“北頂”北頂娘娘廟和“中頂”普濟宮。目前,僅存“西頂”廣仁宮、“北頂”北頂娘娘廟和“中頂”普濟宮。 現存的北頂娘娘廟為四進院落,沿中軸線依次排列,主體建筑有山門殿、天王殿、娘娘殿、東岳殿和玉皇殿。據《燕京歲時記》記載,舊時北頂娘娘廟“每歲四月有廟市,市皆日用農具,游者多鄉(xiāng)人。”這里曾是民間物資交流的場所,見證了北京城市發(fā)展和民俗事象的變遷。 何揚介紹,2004年至2007年,北頂娘娘廟遺址考古及局部復建完成,它見證了北京夏季奧運會的勝利舉辦。2019年以來,北頂娘娘廟三、四進院配殿及山門值房完成修復,北頂娘娘廟一、二進院完成修繕,基本恢復了北頂娘娘廟文物建筑的歷史規(guī)制。 春節(jié)期間,北頂娘娘廟將上演新春文藝演出——“舞臺奇幻魔術秀”,魔術、雜技、小丑表演悉數登場,為觀眾獻上一場集趣味性、藝術性和文化性于一體的舞臺秀。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白爽 校對 楊利 |
湖北日報客戶端訊(通訊員劉珊)為進一步豐富視力殘疾人的
泉州晚報社·泉州通客戶端4月27日訊(泉州晚報社融媒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