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4年,國內幾所頭部高校紛紛將人工智能(AI)引入課堂:清華大學開展100門“AI賦能教學試點課程”;浙江大學出版AI教材,研制AI實訓平臺,打造萬門AI賦能課;復旦大學首批開設100門AI大課,創(chuàng)設23個X+AI雙學士學位項目;上海交通大學制定AI+教育教學行動規(guī)劃,推出一系列AI+專業(yè)和AI+的課程。 對高校而言,開設AI大課的最初考量,或許是為了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跟上AI時代的步伐。但不少高教界人士發(fā)現,當AI真正“登陸”大學后,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帶來了高校學科加速新陳代謝、推動師資迭代升級。 在主動應對AI給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中,大學也要解鎖一系列全新的治理新課題。 人文學科,將更重視“科學” 在復旦大學首批開設的AI大課中,有一門課,名叫“AI賦能的語言分析和語言習得”。在選課的54名學生中,有10位是語言學博士,44位翻譯專業(yè)的碩士。 “這門AI大課不是用AI技術來教外語,而是從語言學本身來看AI和語言學如何相互賦能。”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語言學教授鄭詠滟是授課的三位教師之一,她坦言,不僅僅是外語類專業(yè),人文學科,乃至高校的所有學科,都需要在這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學科調整中,重新尋找各自的定位和發(fā)展路徑。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AI的快速發(fā)展正給高校的學科專業(yè),特別是人文學科帶來巨大挑戰(zhàn)。就以外語類專業(yè)舉例。幾乎所有高校的外語類專業(yè),不論是報考人數還是招生分數,都呈下降態(tài)勢。 外語學科還能生存下去嗎?未來該如何發(fā)展?上海交大外國語學院院長助理郇昌鵬教授介紹,他所在的學院新開設了一批與語言數據科學相關的AI課程。“語言學與人工智能本身就有密切的關系,無論是語音智能、大語言模型的語義理解,還是生成式AI在外語教育中的應用,都與語言學密切相關。”在上海交大,AI+教育教學計劃的啟動,也讓包括外語類專業(yè)在內的人文學科,更加關注其“科學性”的一面。 鄭詠滟也持類似看法:人文與科學自誕生起就是一體的,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兩者是割裂發(fā)展的,而AI的發(fā)展,則迫使人文學科不得不思考如何“重歸”科學。簡言之,AI的發(fā)展,使得人文學科的科學性重新受到重視。 AI賦能,不僅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有科研范式的變化。同樣在復旦大學新開設的《AI考古》課堂上,授課老師中不僅有文博背景的文少卿副教授,還有來自計算機學院的錢振興和金城教授,負責為學生講授卷積神經網絡以及圖像處理、重建修復等內容。此外,該課程的4位助教中,有3位也來自計算機專業(yè),同樣擁有豐富的考古與AI交叉研究的實踐經歷。 “在當前的考古工作中,AI技術已經不可或缺,而這次AI大課上,學生選擇的課題,既有用AI算法研究甲骨文識別的,也有嘗試用AI來鑒別玉石、霉菌的。學生對AI的熟練運用,更是推動了教師的研究和教學的升級。”文少卿說。 師資轉型,已經箭在弦上 與高校紛紛開設AI大課同步,越來越多的大學教師也被鼓勵在教學中引入AI技術——這也將進一步加快教師隊伍的升級轉型。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風景園林簡史”授課教師于冰沁受邀和同事們分享AI進入課堂的經驗。這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去年引入了生成式AI技術,將學習情境從二維平面躍升為可感知、可漫游、可交互的形式。老師還和學生共同開發(fā)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個性化學習游戲“時光之書”,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學習測試。于冰沁說,“過去我也在課堂上引入一些VR或者AR技術,讓學生對于風景園林設計有沉浸式的直觀感受,但這次不一樣,將AI工具引入課堂,意味著從頭開始設計教學,我們將8萬多個知識切片開發(fā)成垂直類的專業(yè)語言模型,用于教學全程,甚至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會和整個模型進入一個相輔相成的共同發(fā)展過程。”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熊易寒團隊一直在研究政府的數字化治理,對技術的運用相對熟悉。他坦率地說,“如果學校不推AI大課,我們未必有那么大的動力去主動擁抱AI技術。我們的團隊成員中,有些本來就有計算機和政治學的雙博士學位,他們會走得更快一點,再帶動所有老師加快轉型、繼續(xù)向前。” 在上海交大外國語學院,58歲的管新潮老師對AI技術頗為熟悉,不僅帶領教學團隊,還為不少教師提供“技術支持”,不斷創(chuàng)新機器學習在翻譯領域的應用。郇昌鵬告訴記者,積極應對外語專業(yè)面臨的“危機”,確實需要越來越多的教師更快地擁抱新技術。但從長遠來看,外語類專業(yè)仍會面臨諸多考驗。從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競爭力,到在全校開放轉專業(yè)的背景下,外語專業(yè)能否吸引更多學生等等。“師資轉型箭在弦上,否則學科很難有長遠發(fā)展。” “基礎設施”,亟需升級 在高校AI大課持續(xù)推進的過程中,作為配套基礎設施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也亟需升級。 復旦大學教務處負責人林偉告訴記者,在推進AI大課,學校一直在不斷拓展算力資源,通過建設國內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臺,為AI時代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基礎保障。 由于復旦的AI大課首次打破本研階段教育教學的傳統(tǒng)界限,打破了本研教學管理藩籬、院系學科的“小院高墻”。為此,學校相關管理部門須分別按照本科生、研究生各學段教學的要求,重新設定評價體系,讓不達標的課程從課表中消失。不過,林偉也坦率地說,“未來如何引入更多優(yōu)質資源,將最前沿的學術和產業(yè)成果納入課程,打造具有前沿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性的國際一流課程,目前仍然在探索之中。” 在上海交大,校方也為AI+教育教學行動規(guī)劃匹配了專門經費,每門“AI+專業(yè)”投入300萬元,每門課程投入5萬元,第一批設立了9個“AI+專業(yè)”和“168門AI+課程”。上海交大教務處負責人王鴻東告訴記者,“老舊課程的淘汰、不同學段類似課程的合并和更新,將成為常態(tài)。這客觀上會讓老師必須要競課上崗,如何提升教師升級教學的動力,學校還需要繼續(xù)探索。” |
4月22日,教育部更新發(fā)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202
近期,西咸新區(qū)中小學“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火熱開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