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進餐前,AI健康管家自動識別餐盤中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標注出“膳食纖維不夠,需要增加蔬菜”;血糖超標時,AI健康管家提示減少主食、增加運動……讓AI成為14億人的“健康管家”——正是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日友好醫(yī)院原副院長姚樹坤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描繪的慢病管理未來圖景。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日友好醫(yī)院原副院長姚樹坤。受訪者供圖 將“健康管理 ”從口號變成實踐、從小部分人推廣向全人群,是姚樹坤多年來為之奔走的目標。他深耕消化道疾病和肝病診治40多年,近年來發(fā)現(xiàn)脂肪肝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常常共患。“門診有很多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預后而擺脫藥物依賴的鮮活案例。在我的診室,50%的‘聽話’的患者通過減重、調整飲食結構,最終停用降壓藥和降糖藥。脂肪肝逆轉需半年左右,但血壓血糖8周就能改善——這說明大多數(shù)慢性病可防可控。”姚樹坤說,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年前,沒有人能想象AI有一天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而如今,隨著AI規(guī)?;瘧?,從微型化、可穿戴、多參數(shù)生命指標的監(jiān)測、傳輸,到智能化膳食、運動、心理調適全天候警示與指導,AI技術正在將健康管理從‘奢侈品’變?yōu)槿巳丝上淼?span lang="EN-US">‘基礎設施’。”姚樹坤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通過人工智能,慢性病患者不僅能得到長期緩解,甚至可能逆轉疾病。 今年兩會上,姚樹坤建議,可選擇若干代表性地區(qū)先行開展“AI全民健康管理”試點,驗證模式可行性,積累實踐經(jīng)驗,逐步擴大試點范圍,最終實現(xiàn)全國推廣。在北京部分社區(qū),姚樹坤團隊的試點已經(jīng)啟動: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配備無創(chuàng)血糖監(jiān)測貼片,結合飲食打卡和運動數(shù)據(jù),由AI生成個性化干預方案。對于家庭場景的飲食識別,AI已能通過碗碟尺寸估算熱量,但餐館菜品識別仍是難點,“一盤木須肉,算法很難分辨各種食材的量,用了多少鹽和油”。他期待,“三個月干預后,能有30%的患者在不用藥的情況下實現(xiàn)病情緩解,1/3左右可以用藥減量。” 而對于剩下的1/3依從性差的患者,姚樹坤設想用“游戲化”設計提升參與感:“比如完成運動目標解鎖虛擬勛章,或通過AI語音溫柔提醒‘您今天多吃了兩片肉’。”他特別提到無創(chuàng)性腦機接口與知識圖譜技術,“未來拍張食物照片,AI就能精確分析營養(yǎng)成分,甚至根據(jù)你基因決定的遺傳易感性推薦食譜”。 采訪尾聲,姚樹坤向記者展示了AI管家發(fā)來的一條提醒:“檢測到您已連續(xù)工作12小時,現(xiàn)在22:40了,是時候給身體充充電了。”他笑稱:“等我把建議完善,就休息。” |
大眾網(wǎng)記者 胡方圓 通訊員 劉翊君 青島報道 為進一步增強
5月9日,在第八個“世界防治肥胖日”即將來臨之際,普仁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