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塊有著162年歷史的清代石碑(清咸豐九年,即1859年)經(jīng)過修整復原,在陳倉區(qū)拓石鎮(zhèn)通洞村門前“立”了起來。這塊碑叫正庸風碑,談及立碑的意義,該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寧寧說:“老石碑只是‘藥引’,全村以此為切入點,更接地氣的引導婚嫁新風落地,村里彩禮錢這兩年可真是降了不少,村民都拍手叫好哩!”
記者在通洞村村委會門前看到了這塊正庸風碑。兩米多高的石碑上,針對庸風陋習,刻制了數(shù)條村規(guī)民約,其中第一條就規(guī)定“男女訂婚,初婚,男方只給女方交人情禮(也叫官禮)十二串麻錢,女方不能再多要,違者罰。”據(jù)悉,如今的通洞村實際上是一個由周邊三村一組合并而來的合并村,共有600余戶2000余人。有村干部告訴記者,正庸風碑是本地古物,在村里頗有影響。合并之前,原通洞村彩禮錢并不高,但其他二村一組彩禮錢卻著實不低,村民娶媳婦時,光彩禮、擺酒席等算下來,沒個10萬元以上是辦不下來的。合并之后,村里立起了正庸風碑,同時以此為契機,結合現(xiàn)代婚戀觀,開展了形式多樣、入腦入心的宣傳教育活動,讓很多村民逐步意識到了高彩禮的弊端,如此一來,全村彩禮錢逐年下降。以今年來說,村里年輕人結婚等花銷全部算起來,基本只花費6萬多元。 記者了解到,通洞村的婚嫁新風尚也深刻影響到周邊區(qū)域,一些與通洞村相鄰的村莊,彩禮錢近年來也開始逐漸下降。 【來源:寶雞日報】 |
5月7日,肥鄉(xiāng)區(qū)組織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同心筑夢·愛在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劉夢珂 通訊員 王振 張夏榕 賈